
淺談摩托車運動原理
很多人會騎腳踏車,但講不出為什麼會,那其實就是等於不會,只是能用而已,因為不是真的會,所以換上摩托車就要重新學一次。
摩托車是依賴慣性平衡,也就是【速度】,舉易懂的例子就是打陀螺時,陀螺高速旋轉下是非常穩定的狀態,哪怕被碰歪,它也能馬上站起來繼續自轉,直到轉速越慢慣性越弱,就會開始搖晃最終倒地不起,所以要讓兩輪交通工具穩定操作,控制速度是最重要的因素。
再來是【動作】,其中包含了人與車的動作,依然用陀螺舉例,上面提到陀螺自轉時受到外力影響會偏移路線,力量過大甚至會直接倒下,就可以把它想像成人在車上的任何動作,包含:操作車頭、重心移動等…都會對車輛造成影響,至於車輛本身的動作就有關係到傾角、舵角、輪胎等不變的物理性質,但只要人沒有動作下指令,那麼在完全不動的狀況下,車輛有速度就是直線前進,反之在幾乎沒有速度下,也可以靠正確的動作來維持車輛平衡,而重心移動則會讓車輛產生轉彎傾倒的狀況。
接著是【路線】,會討論到路線,就是轉彎的過程,如不考慮外拋、雷殘等因素,路線並不是最重要的,但真的要討論技術性的路線,或是安全行駛的路線,卻是最複雜的問題,因為路線會被速度、動作、車輛性能影響產生多樣的選擇,簡單來說速度快轉彎半徑就會擴張,速度慢反之,但這狀況又可以用動作來修正,比如外、同、內傾、側掛、加減速等…都可以對路線進行修正,正常來說如果在轉彎的時候,能感受到相對輕鬆且被車輛帶著滑行的感覺,那麼基本上路線就是符合當下可操作範圍內的速度與動作量。
以上還沒談到車輛的性能指標,如輪胎接觸面積、大小尺寸等…
所以,如無法了解速度、動作、路線的基本概念,那不能稱之為「會」,而是能用而已,有風險的運動,應交由專業的教練指導才是,不過對於普羅大眾來說,只要能夠在道路上穩定行駛,風險多來自觀念以及突發狀況的無法應對。